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人才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撑。辽宁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服务“国之大者”“省之要者”为宗旨,以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重要科研与人才支撑为目标,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吸引了一大批专业领域的顶尖学者和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汇聚辽大,形成了“孔雀东北飞”的蓬勃景象。
当前,这些辽大新师们,正满怀豪情的奋战在各自教学科研岗位上,并逐渐成为推进辽宁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
殷立娟,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副教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经济学博士。曾任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国际贸易和发展经济学,所著论文曾发表于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际期刊,并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她主讲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前沿等。
经济学研究,我坚信知行合一、执着专注的力量
我于2017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专攻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学。除了接受系统的专业课程培训外,重视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和领域。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以其卓越的国际贸易研究而闻名,这里定期举办各类以国际贸易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和讲座,聚集了全美乃至全球杰出的国际贸易专家。其中,中国经济及其对全球的影响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话题涵盖国际贸易、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以及宏观经济等多个方面。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使我能够从国际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幼时在农村成长,既经历了农村小学、初中的教育,也在城市完成了高中和大学的学业,因此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这激发了我思考一个问题:尽管经济持续增长,但城乡差距似乎依然在扩大;在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同时,经济增长的红利并未平等地惠及所有农村居民。于是,我向我的导师提出,是否可以将这一方向作为我的研究课题。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导师Robert Feenstra,他不仅肯定了这个课题的重要性,还鼓励我深入挖掘问题的独创性。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大量阅读了与国际贸易和劳动力市场相关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同时思考传统的发达国家贸易理论难以解释的发展中国家独特现象的可能成因。最终我将研究问题聚焦于城乡教育不平等,并将中国城乡户籍的差异性引入传统贸易理论模型,解释了贸易扩张与城乡教育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尽管先确定了科研主题,然而整个的研究过程不可谓不曲折坎坷。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实证分析环节,因为理论的验证依赖于高质量的微观数据。需要作为直接证据的农村的微观变量数据当时不可得,唯一的解决方案是自己设计问卷做调研。这对于身处国外缺乏资源的博士生来说,在当时几乎不可能实现。我深知,一篇没有直接实证证据支持的论文,要想在一流期刊上发表困难重重。是否放弃换一个有数据但是问题并没有那么有趣的题目,还是坚持下去? 我彷徨过,苦恼过,最终我决定接着完成这个的题目,尝试各种办法解决问题。缺乏直接证据的情况,那就尝试侧面证据,用排除法排除所有可能其他影响。我仍记得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急切地想知道昨天数据程序跑完后呈现的实证结果。在一次次的试验和纠错中,在不懈的思考和坚持下,我终于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初稿。
博士毕业后,我加入了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学院设有独立的调查研究中心,高度重视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学术研究不是空中楼阁,经济学研究本就需要大量的文献积累和不懈致知,提出有意义的学术问题以及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都需要实践和调研。由此我积极参与了一系列调研活动,其中包括广东省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调查、与阿里研究院合作的淘宝村调研、广东省千村调查、广东省广交会、广东省合资汽车企业和新能源汽车工厂的调研等。特别是在广东省制造业企业调研中,我从问卷设计、实地考察、面对面访谈,到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一直参与到了调研报告的撰写过程。这些调研无疑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短期内或许难以显现出直接的学术成果。然而,通过这些近距离的观察,我对从城市到乡村、从行业的发展到企业的运营、从实体经济到电商平台,有了更为直观的感知。这使我能够更准确地从实际出发发现有意义的研究问题,真正理解行为主体的动机和背后的决策逻辑,进而捕捉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和运行机制。我从这些调研经验中受益匪浅。此后我的一系列研究课题,包括汽车零配件行业的贸易政策分析、制造业机器人进口对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影响,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科研项目,都得益于扎实的调研基础以及对经济学前沿理论的积累。
授业解惑,亦师亦友
经济学研究是知行合一臻于至善的探索过程, 而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授业解惑同样需要不断的探索。暨南大学经社院走国际化路线,大多数课程用全英文授课,采用国外原版教材授课。国外经济学教材主要关注国外的经济学现象,某种程度上和国内经济现实脱钩。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学原理,并灵活运用于理解中国的现实。作为教课老师,我尝试着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的现实联系起来。在每堂课之前,我花时间收集和整理与当天讲述的理论相关的经济学热点现象,以及不同媒体或专家的不同解读。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现象,批判的解读不同的观点,促使学生反思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及这些假设成立的条件,批判地学习和运用经济学原理,这种训练这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此惑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之惑,更包括人生的重大选择困惑。学生在大学面临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升学就业,还是竞赛合作,甚至生活中的困惑,都愿意找我倾诉。我习惯以朋友的坦诚态度给出我的看法,分享我的经验,并一再告诉学生批判性地接受,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压力,我的经验未必适合他们,仅仅是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虽然这些指导很累很花精力,但是看着自己指导的学生走向新的人生阶段,是作为老师莫大的安慰和回报。
如今我有幸加入辽宁大学,继续以传道解惑的使命,为学生们的成长和未来不懈努力;并秉承“知行合一、执着专注”的理念,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洞察,为经济学研究的进步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