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2023全球贸易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学术年会”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12月2日至3日,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贸易》杂志社和清华大学全球贸易与产业竞争力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23全球贸易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学术年会"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功举办。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俞子荣,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宏伟出席年会并致辞。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等九位专家学者发表了主旨演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贸易与产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东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传媒中心主任、《国际贸易》杂志社社长王建分别主持了年会开幕式及主旨演讲环节,并向本次学术年会征文优秀论文奖的作者颁奖。
12月2日,俞子荣副院长在“2023全球贸易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学术年会”上致辞。
俞子荣在致辞中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增长奇迹,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大国和世界贸易大国。我国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基础是构建更宽领域、更全方位和更深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深入更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治理和国际经贸合作中,使对外贸易持续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建设贸易强国的根本标志是在推进贸易制度模式和业态创新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能够引领各国对外贸易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中国范式,从而切实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和贸易规则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贸易强国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当前面临复杂而深刻的国际变局和产业技术革新的新形势下,今年的学术年会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背景,深入研究贸易强国建设与产业竞争力提升相关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主题正当其时。
12月2日,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宏伟在“2023全球贸易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学术年会”上致辞。
王宏伟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清华大学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完善大学创新体系,积极引育人才,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坚定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当前,中国正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中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此次学术年会为深度探讨贸易与产业发展等重要议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是十分有益的尝试。学术年会的主题报告与论文平行论坛研讨,汇聚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众多顶尖的专家学者,主题聚焦当前贸易与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关键问题,希望与会学者、师生借助大会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分享创新成果,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创新,为提升中国贸易与产业竞争力和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2月2日,李东红主持学术年会开幕式环节。
12月2日,王建主持学术年会主旨演讲环节。
会议主旨演讲环节,九位受邀的学者专家分别就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全球价值链重塑、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贸易强国建设、中国外贸韧性和竞争力、扩大进口、电商平台与企业出口、社科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等议题,展示了富有洞察力的研究成果并分享学术观点。
12月2日,余淼杰在学术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余淼杰阐述了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全球贸易格局的发展态势,论述了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需要从要素型开放迈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并从出口目的地多元化、进口规模扩大化、服务贸易特色化、对外投资“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差异化发展“一带一路”、促进地区经贸合作等六个方面对我国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出了建议。
12月2日,林桂军在学术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原副校长林桂军评估了当前全球价值链态势,并围绕芯片全球价值链重塑主题,总结了40年来全球半导体市场的结构变化及生产模式的变迁,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的美日半导体贸易冲突和90年代以来美国、欧盟与韩国、中国台湾之间发生的半导体贸易冲突历程,以及21世纪以来中国陷入的半导体贸易纠纷,分析了当前全球半导体贸易冲突的原因和实质,认为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是反映在价值链环节的竞争,并鼓励与会学者就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重点展开深入研究。
12月2日,何平在学术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全球贸易与产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何平围绕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议题,介绍了传统的水平分工产业链体系及其形成机制,以及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国际资本流动主要结构,认为次贷危机和新冠疫情暴露了传统的产业分工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病,乌克兰危机背后的金融博弈加速了全球金融体系重构,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产业分工都存在变革的需求,并从“一带一路”带来的资本流动、开发性金融国际化、央行数字货币三方面分析了国际金融体系变革的新方向。
12月2日,李钢在学术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李钢介绍了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情况,以2008年、2014年、2022年相关指标为例评估了中国贸易强国的建设进程,讨论了全球价值链重构加速演进、全球供应链危机显现、贸易替代和投资转移消极影响扩大等贸易强国建设需要关注的若干趋势性问题,并从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发展数字贸易及绿色贸易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路径与主攻方向。
12月2日,梁明在学术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围绕逆全球化和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外贸韧性和竞争力这一主题介绍了如何理解贸易韧性、贸易竞争力、RCA指数和贸易份额等概念,指出传统的以RCA指数和贸易份额的高低衡量贸易竞争力是有缺陷的,并详细展示了当前世界服务贸易、跨国直接投资、中国出口RCA指数较高的商品、主要国家货物进口国际市场份额等数据统计结果,对中国外贸竞争力未来变化趋势作出了分析判断。
12月3日,魏浩在学术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魏浩介绍了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化,从提高进口便利化程度、提高进口自由化程度、建设进口平台、发展进口新业态新模式方面介绍了我国积极扩大进口的主要举措,分析了我国扩大进口贸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翔实的数据回顾了我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进口规模、进口依存度、消费品进口的变化情况,阐述了今后中国进口贸易政策的调整方向。
12月3日,吕越在学术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执行院长吕越,分享了其团队关于双重电商平台与中国企业出口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国内电商平台还是跨境电商平台,都会显著促进企业出口额增长,而且加入双重电商平台带来的出口增长显著高于单个平台;规模效应和中间品效应是电商平台参与影响企业出口的两大渠道;位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与本土企业更能借助电商平台实现出口增长。相关研究结论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可能的路径支持。
12月3日,陈琪在学术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贸易与产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琪从研究目的、分析原则、效力标准、交流对象、研究困难、时间紧迫性、创新要求等方面分析了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差异,指明理论研究具有可重复、可证伪性,其目的是揭示和解释社会规律,追求解释的普遍性,而政策研究具有规范性,其目的是寻找既定目标下的有效措施,追求措施的有效性。此外,陈琪还分析了我国的国际形势和对外战略,并提出了关于中美关系的理论和政策思考。
12月3日,江鸿在学术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跨国公司研究室副研究员、副主任江鸿围绕"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结构之后的政府能力"主题,分析了国际贸易理论和管理学理论在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视角差异,阐述了后发国家政府促进新兴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机制,并从塑造共同的战略使命、塑造使命导向的一致性行动、打造创新获利的市场空间,以及打造有控制的竞争格局方面阐述了通过"协调性干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具体举措。
年会共设置五个平行分论坛,分别为"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吸收外资、对外投资与‘一带一路'建设"和"贸易规则与外贸高质量发展"。相关论文作者在分论坛中围绕上述热点议题,分享了各自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国际贸易》主编许娜、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李秀香、《国际贸易》副主编李秀婷、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张萌、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冯晓玲、广州商学院粤港澳大湾区法治研究院副研究员王一栋、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宏兵、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代丽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副研究员白光裕、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徐保昌分别担任了五个平行分论坛的点评专家,对相关论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